一、动物实验室建设区的设置。
动物实验室分为前区、饲养和试验控制区和后勤区三个区域。
前区设有隔离检疫室(应具有与动物水平相对应的净化水平)、值班办公室、饲料室、一般走廊等。
控制区设有繁殖室、饲养室、实验室、清洁物品储藏室、清洁走廊、污垢走廊、缓冲室等。
后勤区设有洗涤消毒室、环境控制设施、废弃物储存和处理等。
二、动物实验室区的布局。
在动物实验室只涉及一种动物实验的情况下,其区域布置只需考虑人流、物流能够满足洁净、污染分流和上述区域设置的要求即可。但在布置过程中,应注意将饲养、试验、观察室分开设置,如热源实验室不能与饲养、观察室设置在一起,其它实验室不能与饲养室设置在一起,如果动物实验室承担繁殖任务,则应独立设置。此外,在人、物走向上尽量避免折返,采用单向流,从清洁端进入控制区,从污物端退出控制区。
如果动物实验室建设有多种动物实验,除了满足单一动物实验所需的条件外,还应考虑以下内容。不同级别的饲养室和实验室应分开设置。不同品种、不同品种、不同品种、不同等级的实验动物不得混入同一实验(观察)室。同一级别的饲养室和实验室应尽可能集中。有条件的动物实验室可以分别设置不同级别的物流区域,也可以分别设置物流区域,并配备相应的清洁、消毒和器具设施。
区域布局不仅要考虑以上内容,还要综合考虑净化空调机房的布局和送风方式,净化空调机房应尽可能靠近洁净控制区。净化区的布需要留出适当的面积来满足送风要求。动物使用的笼架应避开送风口,防止空调风直接吹到动物笼架上。回风口一般在房间下方,动物笼架与回风口应保持一定距离。
净化区每个房间的面积设置是根据规模确定的。一种动物的饲养室面积应放置4-6个动物笼架,房间面积约为15-21。当超过6个笼架时,可以设置两个饲养室,方便日常工作管理和及时处理事故。
隔离检疫室的面积应满足外部购买动物的批量观察。
三、动物实验室外围保护区。
外围保护区主要指实验室建筑外围的区域。鉴于实验动物饲养的特殊性,外围可能需要设置监控设备、人员进出控制、卫生防护带等。如果在设施中从事涉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动物实验活动,必须考虑设施的安全要求,以及事故发生后对周围控制区域、疏散和救援的需求。外围保护主要通过设置围栏和围栏来实现。鉴于景观需求,使用围栏更加人性化。围栏不应小于2米,围栏间距不应大于10厘米,围栏应牢固易清洁。
此外,还需要设置照明系统、报警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更别的保护包括地下电磁场报警、红外报警、运动物报警、低压电击等措施。保护区一般不设置绿化,以免影响监控,减少昆虫和老鼠。为了保证正常的外来服务,如邮件、交货、来访者等。,通过风险评估决定是否需要建设安全检查、特殊通道、中转站等措施。控制区应设置警示牌,避免意外进入。对于保护要求高的设施,应确保外来车辆不能靠近设施,距离至少30米。在外围保护区,应设置专门的外部人员和车辆入口。
四、动物实验室饲养保护区。
饲养保护区设施的基本形式包括入口、走廊(或通道)、功能间和出口。走廊是连接各个功能区的纽带,各种通道起着快速、隔离、消毒的作用。实验动物设施的特点是不兼容的因素很多,需要利用走廊和通道合理安排不兼容的因素。走廊的形式包括双走廊、单走廊、U形走廊、环形走廊等。设施内部的安排应根据工作流程和控制风险的原则确定。此外,还应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和日常维护的便利性,可以形成相对独立的单元。
五、动物实验室建筑保护区。
建筑防护区主要指动物实验室所在的实验室建筑。实验室建筑分为动物设施和其他设施,其他设施可以与动物设施或无关;动物设施可以是实验室建筑的主体或部分。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动物设施环境与实验室建筑中其他区域环境的相互隔离、相互关系、人员、动物、材料和废物的进出路线。使用时,动物设施及其相关设施应集中配置,从事感染动物活动的设施应单独配置。实验室建筑除了主入口外,还应考虑设置动物、大型设备和废物的出口和入口。
为了安全起见,必须对门窗的性能要求进行评估和明确。在合理控制数量的前提下,对门窗的尺寸、形状、耐冲击性、耐火性、保温性和光学性能有要求。可能的风险来自异常的气候、自然灾害、人为损坏、设备异常等。例如,通风系统的异常会导致室内压力的急剧变化和门窗的损坏。
垂直布置方面,动物实验室建设要求宜布置在低层,便于动物和物料的运输。大型实验动物设施通常具有相对复杂的通风空调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通常采用所谓的三明治结构。该结构的特点是设备维护方便。如果设计了备份系统,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连续工作,避免影响实验活动。国内一些设施将管道放入设备夹层(天花板)。虽然可以降低总层高度,节约建设成本,但狭小的空间不利于维护设备和性能测试。从长远来看,增加的维护成本和改造成本可能远大于初节约的成本。此外,这类设施的可变性较小,一旦相关要求发生变化,可能会面临难以改造的风险。